poetlove
個人專輯
推文:Facebook Plurk
 
5/28/2004 12:03:15 PM
<散文.抒情.單篇 >
室內樂的寒暄
 


早上聽到一首鋼琴四重奏, 節奏輕快明確, 和弦自然. 像是莫札特的風格, 但不是莫札特; 像是布拉姆斯的樂器共鳴的音色, 但也不是布拉姆斯. 在大提琴的厚實跳音中, 在鋼琴的乾淨俐落中, 在小提琴的流暢中, 有一股雍容典範. 不用說, 我從不懷疑它是古典樂派, 只是到底是誰呢? 答案揭曉, 是貝多芬! 原來是他早期的創作, 作品16號 Piano Quartet. 咦? 貝多芬有此曲目? 倒是真妙了, 待我來查查. 看來是改編自 Pinao Quintet (wind) 的曲目, 後面有一個未知的故事吧, 哪天再來找找.

室內樂的特色在這張台北愛樂電台所播放的CD裡展現. 回味起過去,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 酷寒的下雪日子, 坐在小小的演奏廳裡; 耳朵充滿了器樂本身的音色, 在演奏者極具默契的詮釋中, 音樂的質量喚醒了內心的蝴蝶; 它張開了翅膀, 輕巧地在演奏廳裡四處飛翔.

有的音樂是為聽眾寫的, 有的是為作者自己寫的, 還有一些是為演奏者寫的. 為聽眾寫的, 要通俗易懂, 直接對感性作呼喚, 讓人一聽之下, 馬上起了共鳴. 於是淚流了下來, 於是回憶引發起來, 於是喜怒哀樂一一排隊演出. 那些給作曲家自己的, 是他的情緒直接投射, 也可以是純粹的練習與嘗試; 雖然常流於技巧的展示, 卻在許多曲目的一致性裡, 看到了他生命的歷程. 或許這種偏執狂般的投入, 還得靠另一個偏執狂來欣賞, 來詮釋; 而形成了樂評家的譜系和音樂家的門派, 許許多多的符號與標籤, 滿天亂飛.

為演奏者寫的, 對作曲家來說, 大概是最市儈的一種, 卻是最為音樂人所喜歡的. 因為它讓演奏者沉醉在音樂裡, 澈底地被音樂佔據. 在文藝復興後中產階級興起, 有許多家庭把學音樂當作孩子的美學教育, 能培養出優美的心靈. 孩子們從小在室內樂裡練習默契, 練習與音樂和作曲家的對話, 在彼此的眼神和拍子中, 得到了友誼. 有競爭, 更有扶持, 慢慢地發展出對音色和音質的掌握, 演奏完一曲時, 有著難以言喻的快樂. 只有在這種音樂形式裡, 默契與壓力, 個人與團體, 都得到了美妙的平衡; 讓人在音樂裡找到了友伴的撫慰.

有時只有演奏者自己與一件樂器, 很自然地成為三個人的對話. 作曲家, 演奏者與樂器. 這時頗有李白"將進酒"的況味, 也有"月下獨酌"的意境. 樂器就像是一個好朋友, 隨著演奏者的呼吸, 節奏與情緒, 變化萬千地把音樂傳遞. 這完全是自我的表現, 不需要同台的演奏者來共同參與, 難免寂寥.

突然有一股強烈的渴望, 想要再去接觸樂器; 跟另一個靈魂用樂音交流, 震動, 不必說話的甜蜜.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Back /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