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舞詞人
個人專輯
網頁
推文:
Plurk
2005/6/6 上午 11:22:18
< 散文.論說.單篇 >
藝術是  
 



  六月四日,天氣悶熱,好在北美館的冷氣涼的令人心曠神怡,舒適的氣溫多了分欣賞美術的心情。
  映入眼簾的第一幅畫是《田園樂》,我曾在捷運紀念票上見過,自畫面上的色系可以感覺到耕稼時的炎熱,竹簍中盛著清淡的飯菜,每個人帶著略為愁苦的表情,不禁令人懷疑「田園真的快樂嗎」,不過看著左下角孩子正吸吮著母乳,或許作者要表達一種物質貧乏心靈富足的意象吧。典藏展的作品大同小異,去年也是這幾幅,不過黃土水的《釋尊出山》還真的出山了,去年的釋尊出山是放在玻璃櫃裡展出的,今年卻無所懼地矗立在中央,看了介紹,原來是翻銅複製品啊,忍不住偷摸了一下,袈裟皺折的部份真是漂亮……繼續前進,越覺無味,這世上太多藝術品了,突然萌生「作藝術有何用」之感……這問題一直困擾我,一幅幅抽象畫作,根本就看不懂,最後有些遷怒那些藝術家了……「你們這堆藝術家鎮日無所是事,淨製造些沒有用的藝術品」……不行,人應該謙虛,一定是我不懂得欣賞藝術,我必須靜下心來。
  剛好肚子餓了,地下一樓飲食部的熱狗一支二十元,其肉質之柔軟亦臻藝術之境,坐在椅子上我開始思考……
  藝術是什麼,是個重要的問題。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藝術永遠不會是「藝術是……」,藝術無所為,藝術旨在呈示一種美,藝術不適合做銷售人員,藝術品不強迫別人欣賞,他只是靜靜地存在,類似井的本質,你可以自由汲水,端視你切入藝術的角度,有人從這作品看到這一層面,有人卻可從這作品看到另一層面,沒有誰勝誰負,不過每個人得到的東西也不同。
  吃飽了恰巧去地下一樓的《紀國章影像藝術展》閒逛,逛來逛去還是不逛好,畢竟攝影是高深的學問(其實是覺得太無聊);來到一樓的《以「當代」為名───威尼斯雙年展台灣參展回顧》,這有趣多了,較合我們大學生的胃口,譬如有一名為《凌遲考》之紀錄片,我靜靜坐在裡面看了二十分鐘,並不特別血腥,卻可以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猜想,凌遲僅是表面上之隱喻,這部紀錄片用了三個場景───
  一、古代:時代應是清朝,其角色皆有薙髮(除被凌遲者)
  二、漠然的群眾:應是現代人,一臉漠然。
  三、監獄
  被凌遲者在凌遲前喝下一碗應該是鴉片的東西(從包裝上寫著East India
Company來看,東印度公司不是賣茶就是賣鴉片),他在被凌遲時表情十分有趣,而該片也用大量片段照攝他的臉,有點飄飄欲仙的感覺,一旁群眾看熱鬧似地圍觀……畫面又驟然切換至一群漠然的群眾,那是現代人……然後又轉回古代,胸前挖了二個大洞,畫面又切至另一個視角,以那二個洞的點來看群眾……又切換……一開始不知是何處,後來發現是監獄……應該是綠島監獄吧……這部片究竟要考究什麼呢,絕非僅是《凌遲》本身而已,那群漠然群眾的臉,令我聯想到白色恐怖時期噤若寒蟬的台灣人民,而被凌遲者那飄飄欲仙的表情,讓我聯想到威權時代下的知識份子,只得依頼著精神的鴉片,凌遲這古代酷刑,看似已絕跡,其實還活在我們身邊。
  另一幅作品《城市失格》亦令我印象深刻。
  該作品共有二幅,白天與黑夜,是攝影作品,取景地點位於西門町,是的,非常熱鬧的地方。但該作品卻以一種令人訝異的方式拍攝,這二張照片,空無一物,沒有人沒有車,只有城市本身。
  我苦思這城市失格的原因,為什麼一個人都沒有,怎麼拍的啊,最後我猜想,應該是照了很多張相同的照片,在這眾多照片中過濾,利用數位處理,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將所有沒有人的小區塊湊合在一起,就可以湊成一大片空無一人的西門町,這僅是我的猜測,或許作者用意便要人猜測該作品如何完成的,倘若作者真用我的方式完成,那真有趣,在我們看似擁擠的城市裡,其實有許多空隙,多的可以讓我們拼湊出一座失格的城市,那是藝術家之眼才能看見的空隙。
  威尼斯雙年展還有許多有趣的現代藝術品,例如有幅我第一眼望去,便看到「中國民華」四個大字,心想奇怪,為什麼要用錯綜方式交錯,再瞥一眼,原來是「華民國中」,右方有一面類似國旗的東西,上面有隻小獨角仙,在我看來它隱喻著「中華民國」是有如「華民國中」般稚氣不成熟的產物。
  該離開了,長椅上有媽媽和小孩坐著,他們懂藝術嗎?這似乎不重要了,無論是老嫗能解的白居易,或是自割雙耳的梵谷,似乎沒有懂不懂,亦沒有高下可分,這座白色的不規則建築是一座巨大的井,每個人帶著自己的小杓子來,裡面裝的是滿滿的「美」,現代人是過於汲汲營營了,凡事急功近利,有時想想,常有人抱怨學校沒事開了一堆沒有用的通識課,或許是他們認為那些沒有錢賺,就算真的要搞藝術,也想成為「知名藝術家」;人們本能地厭棄「十年寒窗」,但卻愛死了「一舉成名」,然而無論寒窗或成名皆與藝術無涉,那些高唱「藝術是……」、「詩是……」、「音樂是……」、「愛情是……」的人都是徒然的,試圖為那些美好事物下定義是愚蠢的,商人腦筋動的快……嬰兒聽莫札特會變聰明、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送小孩上才藝班學畫畫……夠了,所有非自願的藝術都該停止,模仿本身僅是一種勞動,無涉於靈性,倘若沒有聆聽心裡的聲音,那麼彈鋼琴和文書處理有何差別呢?藝術亦與頭腦無涉,記了再多畫作的名字,與背誦參考書何異之有,藝術是無法測驗的,是私密的,是獨特的,我用蠟筆的塗鴉亦有其美感存在,美感是先天的,而技法、造型、質感、光線使用、色調則需後天學習,每幅作品坐在美術館裡都有帝王之姿,我尊重其藝術家精神。
  離開美術館,外面天氣依舊悶熱,天母的鳳城燒臘真好吃。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上一篇 下一篇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