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
個人專輯
網頁
推文:
Plurk
2005/3/1 下午 09:34:54
< 散文.論說.單篇 >
論陳之藩先生「揚西抑中」之因與情  
 

陳之藩先生生於民國十四年,河北省霸縣人。民國四十四年, 陳之藩先生剛好三十歲,隻身到美國留學,「留學」是他兒時的夢想,現在真的夢境成真了!然而,離鄉背井和求學好像是不可分割的,兩者同時發生,即給予陳之藩先生更多的啟發。《旅美小簡》是陳之藩先生到美國遊學的的作品,是一個飄泊異鄉的遊子,在夜裡或閒暇時的感嘆之作。

陳之藩先生是一個學科學的人,從他的文章當中,大多數是有關電機和物理。異地求學,身處於一所知識遍地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週遭都是世界頂尖的學子,受刑西方文化的衝擊,看到了美國強盛繁榮的一面,更看到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與當時中國封建保守的舊社會形成強烈對比。陳之藩先生亦因此而感到可悲諷刺。

「月是故鄉明」是《旅美小簡》第一篇文章,是陳之藩先生剛剛踏足美國這一大土地後第一篇散文,提及他為何要赴美求學的原因,其中有一小段提到中國的教育情況:

「在國內多念書,多作事吧!這個想法往好處說,可以說天真,往壞處說,可以說幼稚……大學的課程表,還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標準上……在新書沒有,新教授沒有的情況下,想深山著述,閉門讀書,生於今天哪有這回事. 」

這便是陳之藩先生赴美求學的原因,中國當時的教育制度可說是落後至極,中國無論是對外式對內都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文化、學術思想、科學等方面的發展必定停滯不前,形成膠著狀態,陳之藩先生只好離鄉背井,出外留學。

自1955年3月1日,陳之藩先生以散文的形式,道出留學時的所見所感。從《旅美小簡》中,可看到陳之藩先生處處流露出濃濃的愛國情懷。更以「揚西抑中」的手法,提醒國人不要再故步自封,自怨自艾.原地踏步,是時候向前了!人總應向前看的。

陳之藩先生從兩地的科學發明、學術、青年、工作的態度、山水等方面以「揚西抑中」的手法來襯托出中國不及西方的地方。現在就以陳之藩先生在《旅美小簡》中「揚西抑中」的寫作特色,探討一下其背後之原因與對祖國之情感。



㈠ 中國與西方科學
在「祖宗的遺產」一文當中,陳之藩先生提及的高速計算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展起來的電子學應用,原來西方學者是受到中國的算盤的啟發,繼而發明出高速計算機的,使到人類在運算一些繁複的數理時更為方便;如西方人發明的火箭,使到人類能衝破地域的限制,到地球以外的地方,發掘更多不為人知的新事物,是作者從外國的書本中得知是源於中國古代的煙花及火箭。

陳之藩先生一方面引述西方的近代發明,一方面藉以責罵近代的知識份子與科學家,為何連一項偉大的發明也沒有。近幾代的中國人,只著重於魏晉以後的玄虛之學,唐宋以後的詞章之美,發明方面幾近荒廢,玄學和文學固然重要,但忽略了科學發明,不能促使一個國家進步,亦無補於時艱。更嚴重的是,我們這代人眼睜睜的看著外國人來發揚我們自己自古以來的出發明,是可笑,是自嘲,還是應感到可悲呢?

陳之藩先生在文章末段述:
「我們這幾代不肖的子孫,沒有祖宗真正的遺產保護住,發揚它,
而僅僅在義裡,詞章與考據的雕從小技上用功夫,而真正的中
國文化卻被外國人發揚了! 」

陳之藩先生讚揚西方的近代發明,造福了普天下的人,貶抑中國近幾代的學者們,將我國的遺產供手讓給外人。用以提醒國人求學的目的與方向,不是盲目的追隨,我們應積極的發展科學與發明,把中國幾千年來祖宗留下的「寶物」加以發揚,不至落人於後。從中,我清楚的知道陳之藩先生為何選擇專攻讀科學,我想他的本意是將求學得來的知識來造福國人, 造福天下人。他也希望國內的知識份子也同樣抱著這種態度,發揚我國的「寶物遺產」。



㈡ 中國與西方之學術
另一方面,我國本身所謂的科學家,縱然有發揚我國「寶物遺產」的心,但一碰到阻礙,便卻步不前,他們不明白人的心裡一早住著魔鬼。我國無科學,無學術的原因就是中國的知識份子常給自己一個藉口,「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為掩飾,掩飾自己的懶惰。

「我們國家現在是沒有科學,其豈僅仕沒有科學,而是根本沒有學術;所以沒有學術,是根本存在著魔鬼。魔鬼是什麼?是以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慨嘆,來掩飾自己的懶惰。」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很多學者如天文學家、科學家等,他們常有一個念頭:我現在所研究的,可能終其一生也得不到答案,究竟求知識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這便是每人們心中一早存在著的魔鬼。然而,西方的科學家偏會用其畢生的精力埋首於科學研究,甚至廢枕忘餐。浮士德也會有感到無力的時刻,他與魔鬼戰鬥了無數次,結果魔鬼最終戰敗了! 因為他對自己所見所感的東西,都具有推理能力與興趣。

陳之藩先生再一次讚揚西方國家在研究科學和學術上可取之處,藉以貶抑中國是一個學術、科學荒蕪的地方,一步步點出中國弊病,提醒中國的知識份子應抱有的態度與精神。



㈢ 中外的山水人物
中外的山水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差不多每一個山水景致,背後必然有一個動人而令人深刻的故事,而且是和人物有關。以下是一些中國與西方的例子:

中國:
~杭州西湖:北宋詩人蘇軾提字,將它比喻為美若天仙的西施。
~ 大明湖:內有北極閣,用以供奉玄武神(北帝)。
~諸葛祠堂:用以紀念、供奉諸葛亮。

西方:
~司若愛克湖:距湖不遠的山巒上,曾住過一位絕代文豪史蒂文生,著作《金
銀島》。
~喬治湖:二次大戰中,發明雷達的亞歷山大森常到此地拿創作靈感,受
到美國人的尊崇。
~靜湖:住著一位棉產大王,住就湖上的一小地,人們要探訪他,必要坐
船,這棉產大王認為與世隔絕,才有助他思考,拓展他的事業。

陳之藩先生用了中西兩方面的山水景色與背後的人物故事作為題材來
寫「山水與人物」。兩者相較之下,中國的著名景點大多用以紀念幾千年前的英雄豪傑,江郎才俊;反觀西方,他們著名的景點,背後的故事主人翁都是較為近代的。
中國人民口中所說的人物,所有都是上千年或上萬年的人物,他們敬重的也是千年萬年以來的人物,這證明了近幾百年來,中國沒曾出現過一位值得國人敬重和祟拜的英雄豪傑,江郎才俊。但為何西方近代會出現一位又一位的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發明家、政治家……是否我國的人才淍零?真的沒有一個人值得我們去稱頌的嗎?

陳之藩先生在文章末段述:
「也就同時證明,這千年中竟是些文化衰亡途中滾滾而來的飯桶。」

陳之藩先生罵中國近代人是飯桶,亦無可取之處,更深的意義是要貶抑當時的中國人只停留於思念前人,懷勉過去。千、萬年以前的人和事只不過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虛像,跟本不值得我們花長時間去想去念;陳之藩先生並沒有喊人去停止思念前人,而我們更應學習前人的好處,從他們的事蹟中吸取教訓,繼而發揚他們的理念,也要像西方人一樣,去嘗試新的方法、接受新的事物。要把握現在擁有的一切,再不斷開創新的思維、去發明、去發掘,才能使中國文化不必至於走上衰亡。
陳之藩先生貶抑中國近代人,其實是寄望中國將來會出現一位又一位的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發明家、政治家……


㈣ 中國與西方的青年
中國的青年與西方的青年相距、相異實在太大了!

西方的青年,至小學習自主,做事從不假手於人,中學生送牛奶、送報;大學生作苦力、作僕役。他們自小就在這環境中成長,打工就好像是教育的一部份,沒有人逼他們做工的,但他們就甘於逼著自己去賺錢,靠自己的一雙手來養活自己。理所當然的,每一個美國青年從工作中得知甚麼是生活,甚麼是人生,也培養出一群勇敢、獨立、有自我的青年,他們知道世上所有物質、用錢買來的東西都是得來不易。亦因如此,西方的青年都是敢於嘗試、敢於接受挑戰的一群。

陳之藩先生在「月是故鄉明」中述:

「我每拿起人家一本雜誌,或一本新書,手無一次不顫慄,十幾歲的小孩可以有發明,二十幾歲的年輕小伙子可以做台柱教授。而我們自己呢,在鬧簡薦委,在給官兒送月餅,孩子們在當太保太妹。」

看罷!我們中國的呢?孩子們在守舊的制度下,跟本就接觸不到先進的學術,又怎能會出現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懂得發明?有,那又如何?跟本沒有人會在意。到青年們,他們無不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過於受到保護,發生的是小事也好,大事也好,就算幹了壞事,背後定有父母撐腰。他們沒見過「世面」,不知人間險惡。莫說要敢於嘗試、敢於接受挑戰,就連獨立、自我的基本特質也沒有。又何來跟人家的台柱教授比較呢?中國年青的一代,若沒有自甘落,可說是很好的了。

陳之藩先生以中國年青的一代跟西方的年青人比較,相較之下,中國的年青人真的如他所說的那麼不堪一擊嗎?我們真的沒有比西方青年強的地方嗎?陳之藩先生每一次踐踏自己國家的青年,就可見其對他們的寄望,他希望能看到我國青年們積極、獨立、自主的一面,他再三強調西方青年們比我國的強,同時,其實他也不是罵得心痛。

作為一個現今社會的青年,我不是代表著年青的一群嗎?即使我並不是生於那個年頭,我現在看畢陳之藩先生的「月是故鄉明」和有關青年的文章,心不禁感到一絲忐忑。我想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與當時的無異吧!但我看到了陳之藩先生的所寄望的,我也反省到我的不足之處。我希望能做到陳之藩先生眼中的青年,我不要做「太保太妹」。


陳之藩先生所經歷的時代背景與現在的渙然不同,日本侵華、外人視中國尤如餐桌上的佳餚……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國共內戰,就文中所見,反共的陳之藩先生是被逼使遷居於台灣,並知道他經歷過了動盪不安的社會與物資缺乏的生活,也領會到國破家亡的滋味。幾經反轉,幸有機會赴美留學。但一個人隻身來到美國,不禁感慨良多,正如本書《旅美小簡》中「月是故鄉明」中所說的「沒有人逼我去,我何必發愁。我沒有什麼不高興,也沒有什麼高興,心中有一點陰影卻是真的。」⑥他捨近求遠,帶著一個只是求學的心態去美國,因為他實在不捨自己的家,自己的國。

正因他感到國破家亡,來到一個新的地域留學,看到了西方的明文,體驗到與中國不同的生活模式,感受到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大相異之處,從而以「揚西抑中」的手法去抒發自己愛國之情。所謂:「斥於心,罵之切。」當他每次揭夫開中中國醜陋的同時,即表現出他愛國之心,切國之痛。

總括而言, 陳之藩先生所寫的《旅美小簡》用了「揚西抑中」的手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貶抑中國,但其意義在於提醒國人,指出當時社會普遍出現的弊病,希望國人從中得知自己已有的優勢和短處,加以發揚或改善。無疑,這帶有積極的意味,鼓舞的作用。

五十多年前陳之藩先生所盼望的是中國能夠強盛起來,現在的中國與當時相比,不論在外交方面、學術思想、科學、培訓人才等方面真的有大幅度躍進。陳之藩先生五所盼望的,到了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它實現了!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上一篇 下一篇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