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1/7 下午 10:25:22
< 散文.心得.單篇 > |
附註:前年寫的,算是一些經驗的分享吧! |
|
社區遊戲的開始
(一個人→群體→組織) 當一個人走進社區.... 社區好好玩,社區營造,就像是社區中永不停止的嘉年華,隨時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奇與感動。
1. 放開懷胸認識社區:用一顆寬敞的心走入社區,觀察社區,挖掘美好的一面,面對不好的部份,用創意改變它,社區的未來由居民共同來打造。 認識方法:社區調查 社區中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山、河、樹、花、草、昆蟲…等;人文資源包括:人、事、建築、廟…等;社區中的耆老大半生都住在當地,可以說是最了解這個社區的人,過去歷史是可以被講述出來的,也許是一棟建築物,一張老照片,一件老文物….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感人的故事。帶領兒童一起做調查,動手畫出自己社區的地圖。處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使用相機、DV,觀察拍攝紀錄社區,更是一個深入瞭解社區的方式。。
2. 參與學習進入社區:如果把一個人孤立在家,他永遠不知道外面是怎樣的情形;同樣的唯有跨出自己的家門,你才能發現體驗到跟著一群人共同學習,,是一件多麼快樂有趣的事。 凝聚一股力量:各種組織的成立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無限的。透過舉辦才藝研習班或是定期分享的讀書會,以及組織生態環境的關懷隊和培育文化工藝的人才,結合一群有理想落實於社區的人,成立組織,討論運作的方式,一起為我們的社區來打拚。
3. 組織運作居民參與:社區的議題與環境,由社區居民共同來關心。只有當地的社區居民最清楚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由下而上」的理念,每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逐步來實現居民的願景。 發現問題:設計遊戲讓居民參與,從遊戲中導入生活議題,或者舉辦座談會分享彼此的經驗與觀察,聆聽傾聽各種不同聲音的意見,並找出社區的問題,需要改善的地方,分析問題評估解決的方式,計畫擬定付諸行動。 假設問題一:社區角落空地髒亂,經過多次座談討論聽取意見,居民希望整理後成為一個大家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間。 經費來源:1、居民募款;2、申請政府經費補助。 若是得到經費可以開始進行,假設沒有經費還是要做,有了開始,才會持續進行。 首先確定土地所有人,取得地主同意,定訂使用年限。舉辦說明座談會,讓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來決定如何改造,需要設置椅子,或是種植樹木...等,以及完成後的認養維護,凝聚居民的共識,得到共識後開始整理。大人、小孩、婦女、老人..等,一起來參加,彼此的情感就在整理與打造中建立起來,屬於居民對這個空間的集體記憶。在這過程中可以再舉辦一些活動,穿插其中,使社區的活力能夠持續不斷;在整個營造過程結束後,舉行一個成果展,可以用一家一菜美食分享,帶動活絡的氣氛,讓居民回憶這整個一路走來的甘苦,並將這些做完整的紀錄,可以成為社區居民日後討論的話題。
4.福利互助合作:當社區共識已有,組織運作正常時,我們應該思索著要如何進一步的來服務照顧社區中較弱勢的人,以及如何來維護社區的安全。可以成立守望相助的巡邏隊,加強社區的安全維護,成立愛心志工團、老人看護照顧、幼兒、兒童安心托育托管,來協助關心懷社區中的弱勢。
5.人文環境營造:社區的組織已成型,更進一步地,可以再社區中推行環保運動,確實做好垃圾分類,廚餘回收,廢電池回收..等事物,推行每一家綠美化活動,公共空間整理認養,讓整個社區亮了起來,若社區有豐富的文化史蹟,還可以爭取地方文史館的成立,藉由教育學習讓傳統文化延續。
6.交流學習:社區內的交流可藉由社區報的發行,設置公佈欄,建立言論廣場,與架設社區網站來進行;社區外的交流可透過社區參訪,來學習觀摩他人的經驗。
7.發展創意工藝:社區要永續經營,活動經費的考量,是一個重要的問,政府的補助是有限的,要思考如何讓社區自己動起來?才是一個真正可行的方法。
8.制定公約:當一個社區的自主性已成熟,有自己約定俗成的老規矩,不希望遭受外來人移入的破壞,可以制定社區景觀條例與社區公約,來維護社區的風貌,讓社區能保有它一定的風格。
結論:社區營造絕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必須循序漸進的,由下而上凝聚居民共識,打造一個社區的願景,一步步地實現,它最終的目的在營造人,一群有魅力的人,創造了一個有魅力的社區,這個有魅力的社區影響了其他人、社區、地方、城市...等,重新關懷省思我們居住的環境與土地。
|
|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