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ch
個人專輯
網頁
推文:
Plurk
10/18/2006 10:15:46 AM
< 散文.論說.單篇 >
資訊  
 

常令我感到疑懼的是,究竟我們正在接收以及消化龐大的資訊,還是在為他所吞沒。當然,資訊並沒有一張大嘴,像隻野獸般張口,而被吞沒的恐懼,是來自於人們的內心,而非資訊本身。

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踏進一家書類繁多的書店,除了喧擁的人潮外,便是在架上成千萬,不!應該是上億個如毛毛蟲般蠕動身軀的方塊字,此刻,他們正被翻看,瀏覽,解讀,甚至被購買,但你所感受出的並非是廣如浩海的知識寶藏,而是一陣又一陣的心悸,噁心,以及軟弱無力。究竟你得要花用多少時間才能讀完店內所有的書籍,更遑論是另一座大型圖書館。即使很幸運地,在你有生之年完成這項壯舉,但又有多少資訊(或者人們愛稱它做知識)等著被遺忘而流失。

當然,人們可以選擇拒絕接收如此龐大的資訊,而僅僅攫取用得上的,或者有興趣的資訊來進行消化。但即使,在其中任一個領域之中,資訊的膨脹速度遠比它被理解的速度要快上許多。資訊不斷地累積,被消化,然後捲土重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像是一波波銜接不斷的浪潮。但我們真能捨棄如此龐大的資訊海?現代社會的特性分工日趨縝密,專業化已是必要的途徑,在此時,誰若能以最快速的方法接收大量資訊,並作有系統的整理,記憶,理解甚至創新,他就已先立於不敗之地,而其他人終究只剩個「落伍」的下場。

造成資訊被接收,以及資訊擴散的理由可能有下列幾種

一.這些資訊是你本身即感興趣的。
二.這些資訊以一種令你不自覺的方式強迫你接受
三.這些資訊是你用得上,卻不見得感興趣的。
四.這些資訊正在為他人接收,使用,為了不落伍起見,你認為有必要也吸收。

第一種方式,可解釋為一種主動性的選擇,例如欣賞一幅畫作,一本小說。第二種方式,可解釋為本能性的,因為人類的知覺器官隨時處於開啟的狀態,我們無法拒絕一個突如其來的燈光,聲音,或者一段文句。第三種,屬於實用性的考量,也就是在個人的取捨之下,接受某方面的資訊會產生一類實質可見的效果。和第一類比較起來,他的選擇幅度是屬於較窄小的。第四類,與第三類則有相當程度的重疊,不同的是,第三類是屬於自覺性,而第四種方式的接受或學習,往往形成一種流行,時尚,或風潮。

除去本能性的接收,究竟我們需要多少的資訊才不虞匱乏,並且是有必要性的?顯然,答案因人而異,雖然在理論上,訊息可以被量值化,但一個人在一天之中所接收的恐怕是難以估量,我們無法像給一份菜單那樣,今天,只需要讀一百行字,看三幅畫,聽四個小時聲音...其餘時間皆處於休息狀態。

我要闡述的,並非是一種悲觀的想法,對於龐大的資訊量採取迴避的方式,而是必須培養一種選擇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夠繁忙,何必耗費多餘的空間於時間在不必要的資訊接收上,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也可以像揉掉一張廣告傳單那般,就此遺忘。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上一篇 下一篇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