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4/28 下午 08:55:16
< 散文.論說.單篇 > |
附註:唔,第一次在這裡發文...有點緊張呢。 |
|
前幾個星期看了被嫌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
電影是述說一位渴望被愛,但卻遲遲得不到愛,不是遇不上良人,不然就是與之錯過的女人一生的故事。
松子,這位有著坎坷人生的女人,在剛開始出場時,便以臃腫乞婆的身份死在路旁。
那時,還不知道跟她有關係的姪子看著新聞報導,無動於衷。 等知道自己和她有血緣關係了,又被爸爸叫去整理她生前住的地方時,才慢慢了解這個從未見過面的姑姑。
我這麼介紹的話,八成不會有人找來看... 不過請相信我,這部電影真的很不錯。
電影的劇情、演員、背景音樂都搭配得相當的好。 松子展開另一段追尋過程時的音樂,往往讓觀眾的情緒快速脫離上一段悲傷的情節,跟松子一樣仍然對未來抱持希望。
個人是相當喜歡這部電影的。 不過,我覺得看完電影之後,觀眾的態度更讓我感興趣。
我們不也像那姪子一樣嗎?
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只以表面來論斷對方。 等有連結了,才會慢慢理解,啊…原來對方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子。
於是生活中,我們把接觸到的人分成了二種。 有關係,沒關係。
人是動物的一種,當然有主觀意識的存在。 我們的主觀是很片面的,只能以眼前所接收到的資訊加以判斷。 而且無論事物真正本質的對錯。
於是,若看到媒體裡的所謂『壞人』、『好人』、『疑似犯』、『慈善家』,再加上大量煽情般的文字佐以言語… 既便自己原本跟那人毫無關係,甚至從來沒有說過話,也會因透過報導與之發生連結,而變得對他產生厭惡或喜愛。
不只有這樣,像是罷工、抗爭、戰爭、種族岐視、甚或是環保之類的議題,它們都有著所謂的背景。 可現在由於速食資訊的發達,人們只知道有這樣的事件,也知道事件的結果,但卻很少人會去想了解這些事件背後的原因。
片面的資訊造就只知片面的自以為是者。
話題回到電影上。
如果今天,你家對面住了一個松子,她身材臃腫不堪,身上老是帶著一股難以形容的氣味,嘴中老是嘮唸些旁人聽不懂的話語,還以撿破爛為生。 請問,全然不知她過往的你,是否會對她好禮相待? 是否會尊敬她,只因為就算在非常槽糕的處境裡…她還是努力的活下去?
今天,看過電影的人會覺得松子可憐、感佩松子那種不論遇到什麼都能爬起來,並且繼續生存下去的韌性,是因為看的人隨著電影的行進,對她的遭遇感同身受。 於是,她已經不是片頭那個跟我們毫無關連的骯髒乞婆,反而搖身一變,變成了在觀看電影時,與我們關係最深的人。
因為關係變深了,對她的評價也隨之變化。 很值得深思的一件事,不是嗎?
現在,或許我們都該想想…對於一些事物的觀感,是真的出自自我意識,抑或是由於接收了太多單一資訊,以致於不由自主的產生喜惡之情?
在不分好壞、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或許…我們都該思考著,如何維持思想的宏觀及中立。
|
|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