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2/4 上午 10:08:49
< 散文.心得.單篇 > |
附註:西方俗諺:一幅畫承載了千言萬語。那麼,又如何將千言萬語濃縮在幾個畫面裡? |
|
莫名的失落又浸蝕心頭,察覺不出失去了什麼,只感覺擁抱了滿滿的空洞,也沒有任何想去努力的事來佔據一點點心思。快堆砌成矮牆的手邊書,每一本都在安靜地等待。 "佐賀的超級阿嬤"∼永遠都有最後的一個章節在徘徊,好些年沒有好好地看過一本書了,而"阿嬤"這本是六、七年來用五個手指頭算出來還有剩的第N本書;很精彩,所以捨不得把它一次看完。 就好像學生時代,除了有做不完的功課外還有每天可期待的八點檔,既期盼著完結篇,又怕它提早到來。 有點累,卻還沒有睡意;"阿嬤" 又在一旁招起手來,索性就看個一回吧! 幾分鐘不到,已經看了兩個章節....這也是此書的特色,可快可慢,也可隨時暫停。 不知是怎麼回事,書裡的感人情節本都是可預期的,但還是不小心讓情緒給牽扯了進去。 鼻頭一陣酸楚∼ 說真的,這感覺還不賴! 突然間似乎瞭解了當下的虛無為何而來;心,因為擒在鼻頭的淚液而回升了些許熱度。 雖然空洞的感受還是會時而降臨,但能確定的是,它無法打擾正在"閱讀"他人心歷路程的我。
聆聽和觀賞也是一種閱讀,但透過文字可以同時擁有三者(只要你耳目健全)。 書裡頭隔幾頁就有篇小插圖,拙趣又傳神; 然而,每段文字在腦海裡還是會浮現另一套屬於自己的繪本。 而讀到主人翁在冬夜裡挨餓勉強入睡時,耳邊就會隆起咕嚕咕嚕的叫聲.....
文字有其美好及其魅力所在,運用得當,可化平凡為神奇;不但可釋放自己還能滿足他人。 給同樣在伊網撰文的朋友們一個參考; 法國現代作家 尚.胡歐(Jean Rouaud,1952~) 說:寫作不外乎語氣和觀點。 這個說法相當簡要明白,最容易拿來說的例子就是比較那些出書後再拍成電影的故事。 經常在看了別人推薦的名片後不免有落得失望的下場,而再去讀原創小說時才發覺其實是有相當深度的故事。 通常電影的敗筆在於"語氣不對",觀點要和原創一致是不難的,難就難在"語法不同";也就是在同一件事物的表達上出現了含蓄和張揚的落差.... 精練的文字果然很難演得出來。
非常喜歡李安早期的幾部電影,除了國片外有"理性與感性"和"冰風暴",他的電影能賣座並不是因為沾染了好萊塢(娛樂片)的光芒, 相反的是他把文字帶進了好萊塢電影,讓好萊塢沾染文學氣息。 這裡拿同樣是 珍.奧斯汀 的作品來相較;兩部電影,現代版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2005) 和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珍"的兩部巨作,故事背景在同一個時代,地點都在英國,劇情類似...希望不是我過敏,但覺得"理"片在運鏡和場景及色光氣氛的營造上都比"傲"片來得精緻細膩。 李安的畫面即使沒有聲音但仍然在說話,像是語調平淡的呢喃之語。 他營造的場景容易引領觀眾的視線去巡禮 "珍" 筆下的細緻。 若拍攝手法走味,細緻會變成繁瑣。當然,選角更是重要,我只能說,李安除了有"相對人"的敏銳外,他真的讀出了 珍.奧斯汀 的重點。
去年"阿嬤"的電影上映時沒來得及看,現在得等DVD版上市。 出租店的老闆說:"二月份的新片名單還沒有此片,要等三月份囉!" 雖然經歷過幾部不好的電影版本體驗,但仍舊抱著"也許有所不同"的期待;期待所有閱讀的可能性。
(補注:"佐賀的超級阿嬤" 有第二版,名為 "佐賀的阿嬤";基本上是不同的兩本書,第二本是補述第一本裡沒有提到的情節。)
|
|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