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季秋
個人專輯
1/7/2006 3:14:25 PM
< 每日一課。解字 >
獨一無二的文字遊戲(三)
附註:
 

◇燈謎的源流
燈謎的歷史可遠溯到上古時代的《彈歌》,作為謎的雛型始距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若以『瘦辭』、『隱語』形式算起,也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

『謎』這個字在東漢徐慎的《說文解字》中並無收入,直到宋初時才由徐鉉補上去。注釋說:『隱語也,從言迷。』說明『謎』在當時是個俗稱。宋周密講得較清楚:『古之所謂瘦辭,即今之隱言也,而俗謂之謎。』隱語和瘦辭,是從不同角度給謎的命名。出謎的人把真意隱去,猜謎的人搜索尋思,所以既叫『隱』,又叫『瘦』(通『搜』字)。据史籍記載,春秋時期很流行,有『秦客瘦辭於朝』(《晉語》)、有『齊威王之時好隱』(見《史記》)。雖然隱語和純粹以文義為主的燈謎有所不同,但通過辭義轉移來隱伏真實意義,這一點正是燈謎的雛型。

大約到漢代,隱語開始向兩個方向分化。一類以特徵描寫為主的事物謎:傳東方朔曾做『蚊子』謎。『利喙細身,晨暱出昏,嗜肉惡煙,指掌所摑。』已與今天的謎語十分相似;而另一類就是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

魏晉南北朝時,制謎和猜謎成了文人斗智的遊戲。如《三國演義》里描寫的曹操在門上寫『活』字,就是早期的『實物謎』。以後晉朝許多著名文人也都製作過謎,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也曾做『井』字謎:『二形一體,四支八頭,一八五八,飛泉仰流。』前三句寫字形,後一句描繪了吊井水的形象。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里還對謎做了著名的論述:『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解物品,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意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南北朝謎的特點是以詩的形式出現,並且寄情托思。《玉台新詠》選編了這樣一首民歌:「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通過會意、增損和諧音把全詩化為『夫』今何在?『出』何當『還』?『月半』!形象地寫出一位婦女的思夫之情。
這類型的詩謎一般有較多閑文,謎面沒有字字著落;但是,儘管從詩的角度來說不夠工巧,從謎的角度來說比較幼稚,它卻賦予謎於思想性,是當時的一大進步。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謎又有進一步發展。秀才侯白是隋代謎人中的佼佼者,現在仍流傳不少他的謎語故事,其中,『子在,回(槐)何敢死』一謎,開創了別解成謎的先例。

謎到北宋更盛。《文戲集》是一部較早的謎專著,從此,謎進入發展新時期,其主要標誌為:南渡以後,「燈謎」脫穎而出。

謎從隱語不斷演化為『燈謎』,是在宋元時代李開先曾這樣描寫:『宋元以來,通都大市,每於元夕,盛張鼓樂,羅列華筵,燈火輝不夜之城,壺觞瀉如渑之酒。例用主謎之一人,出片紙書謎其上,數人傳播里巷。無長少喧聚相猜,中則予紙請入坐,上座賀以酒;雖窮鄉偏邑亦然。』可見燈與謎自此已結緣,活動遍及民間,燈謎這個名稱也由此而始。詩的種類有詩謎、字謎、戾謎、社謎等好多種。

明代以後更有記載元宵猜謎的盛況。嘉靖以後謎界人才輩出,突出的要數山陰諸生徐文長。他所制的『何可廢也,以羊易之』的『佯』字謎,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是增損體燈謎的範例。

明末謎書尚有黃生的《瘦詞四十笺》,賀從善的《千文虎》等。當時,揚州馬蒼山整理編輯了《廣陵十八格》,其中如卷帘、徐妃、壽星、粉底、蝦鬚、燕尾、鴛鴦、碎錦等謎格,至今在謎界延用。設立謎格,使猜謎者有章可循,制謎者素材增廣,有利於燈謎的發展,但後來謎格氾濫成災,多達四百餘格,反而限制了燈謎的普及。
燈謎到清代中葉,又有一次新的發展和提高,小說家李汝珍在《鏡花緣》里不僅記錄了許多謎,還有猜謎場面的描述;更借書中才女論述,闡述了不少有關燈謎的見解。而這些謎論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是相當有水平的。

現在,由於人們文化娛樂形式的日益豐富,燈謎作為一中娛樂遊戲方式已不再像古代那樣受人關注,但它的趣味性和益智作用,確實是獨領風騷,是其他遊戲方式替代不了的。

 


 
       
  上一課 下一課 -- TOP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