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4/9/29 下午 11:09:30
< 散文.心得.單篇 > |
附註: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一樣;如果我們不與它建立真正的關係,它就只是一個名字,一個很快從我們頭腦裡消失的外在形式 |
|
賞析《看不見的城市》—靈光乍現的氛圍
前言:
《看不見的城市》一書是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vino )的作品,內容借用史實歷史人物,忽必烈(中國元帝國皇帝)與馬可波羅(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透過馬可波羅遊歷世界的經歷,向忽必烈皇帝報告其所遇見的城市。在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的溝通方式,由陌生到熟悉、從支體動作至語言敘述,想像與具體連結,發展出存在於兩者之間的默契和微妙關係的轉變,跨越虛實分界,藉由想像力與記憶,時空交錯,再現重構存在人心中看不見的城市,讓讀者有多重的解構與思辨,每雙眼睛所接觸到的文字,勾勒出不同意象的城市,散發出其小說的獨特魅力。
伊塔羅.卡爾維諾用馬可波羅這個史實人物,扮演者一個說故事者的角色。班雅明曾說:「說故事的人越是能放棄心理細節的描述,他的故事便越能深印於聽者的記憶,如此這個故事便越能和聽者自己的經驗相同化,而他便越有可能在未來轉述這個故事..」(《說故事的人》)在轉述的過程中,他所說的事物與敘述的人的生命本身同化為一,並為此內容吸取他身上的養料,就像是敘事覆上了敘事者的痕跡;而每個讀者就猶如忽必烈,不斷地與他(馬可波羅=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進行對話,吸收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內化成自己本身的一部份,並思索者一個時代的論題,人、城市、社會關係網絡的流動。
內容結構: 共分九章,每一章前後有馬可波羅的對話,中間是關於城市的故事,本書總計有五十五個故事,歸屬十一個主題,即每個主題有五篇故事,個人將它區分為五個情境來討論。 1. 城市與記憶(想像):狄歐米拉(Diomira)、伊希多拉(Isidora)、齊拉(Zaira)、佐拉(Zora)、模里利亞(Mayrilia) 2. 城市與眼睛(想像):法卓達(Valdrada)、贊陸德(Zemrude)、鮑西斯(Baucis)、凡利斯(Phyllis)、摩里安那(Moriana) 3. 城市與欲望(想像):多洛希亞(Dorothea)、安那塔西亞(Anastasia)、狄斯比那(Despina)、費多拉(Fedora)、卓貝地(Zobeide) 4. 城市與符號(象徵):塔馬拉(Tamara)、姬爾瑪(Zirma)、佐伊(Zoe)、海沛提亞(Hypatia)、奧立維亞(Olivia) 5. 城市與名字(象徵):阿革勞拉(Aglaura)、林德拉(Leandra)、比荷(Pyrrha)、克雷利斯(Clarice)、艾雷尼(Irene) 6. 城市與死亡(時間):美拉尼亞(Melania)、阿達瑪(Adelma)、優薩匹亞(Eusapia)、阿吉亞(Argia)、勞多米亞(Laudomia) 7. 城市與天空(空間):優鐸西亞(Eudoxia)、比希巴(Beersheba)、席克拉(Thekla)、培林西亞(Perinthia)、安德里亞(Andria) 8. 輕盈的城市(意象):伊紹拉(Isaura)、詹諾比亞城(Zenobia)、阿蜜拉(Armilla)、索弗洛尼亞(Sophronia)、奧塔維亞(Octavia) 9. 貿易的城市(意象):攸非米亞(Euphemia)、克洛城(Chloe)、優卓匹亞(Eutropia)、爾希里亞(Ersilia)、艾斯瑪拉達(Esmeralda) 10. 連綿的城市(意象):李奧尼亞(Leonia)、楚德(Trude)、普洛柯比亞(Procopia)、西西利亞(Cecilia)、潘塞西利亞(Penthesilea) 11. 隱匿的城市(意象):歐林達(Olinda)、瑞薩(Raissa)、馬洛吉亞(Marozia)、西朵拉(Theodora)、貝瑞尼斯(Berenice)
一. 城市的想像
想像之記憶
想像是記憶的延申,曾經金碧輝煌風光的城市,也難逃歷史變遷的洗滌,忽必烈的帝國早己在累積一場場勝利的戰爭中,走向廢墟,也只有在馬可波羅的故事裡,才能辨別那倖免於白蟻啃噬的精雕細花窗飾。如同班雅明所言,:「在思想領域裡,隱喻就有如物質的廢墟一樣。」要注意的是廢墟並非刻意建立,在其建造以前,其實是經歷過一段繁華昌盛的韶光與富麗堂煌的生活日子。廢墟其實是個標記,但並非昔日光輝的標記,而是人類歷史在風雨中的記錄,更是人定勝不過天的標記,然而這裡的標記亦非盲目的,它必須要服膺一種律則,這就是腐朽的律則。
或許剛抵達狄歐米拉(Diomira)的旅人是不快樂的,從其眼光來看會去嫉妒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很快樂,快樂,不必外求,僅僅是存在內心的一種感動。
來到伊希多拉(Isidora),就像在荒野裡馳騁一段很長時間的渴望,一個夢想存在於青春的生命,年輕時有許多熱情與希望,不停的追逐想找一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就在競逐中不知覺地失去了韶光,得到你所想要的理想時,才猛然驚覺自己已是白髮蒼蒼,頓時所有的熱情與慾望消失而墜入記憶中。
由空間度量與過去的事件之間的關係組成齊拉(Zaira)這座城市,蘊含著許多的故事,當來自記憶的波浪潮湧而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慢慢吸收來自記憶中的想像,然後脹大。今日包含著昔日,城市沒有語言,它用空間的模式來紀錄歷史,也許是一根柱子或者是一扇門,都是一種看得見卻聽不見的聲音。
佐拉(Zora)一個令人難忘的城市,一個被迫停留在記憶的城市,永保一致,它因而枯萎凋零、崩解消失了,大地忘了它,記憶卻寫下它。然而,城市必然會變,城市若不變永遠保持一致性,其本身將會被遺忘。
模里利亞(Mayrilia),隨著時間歷史的變遷舊的城市改變了,成了一個名字相同的城市,無從比較起新舊城市,而是他們已成了兩個不同的城市。同樣的地點承繼了相同的名字,在不知道彼此的誕生與死亡下,出生與消失,舊城的想像封鎖在風景明信片中供人讚賞,新城是另一個舊城市的開始塑造。
想像之眼睛
馬可波羅的眼光,是一種類似冥想的沉思,你即使沒有移動半步,透過他的詞句吟咏而出,眼波的閃動,存在心中的思緒想像也跟著漫延,形塑了一個又一個的城市,跟隨著馬可波羅這個說故事的旅者,體驗著他每一個旅程,在旅行的過程中,他鄉像是一面負向的鏡子,旅人隱約中認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屬於他的,卻發現那些龐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擁有的,也永遠不會擁有的。就像是人們習慣到新的城市,讓眼睛找尋舊城的風貌,通常可以發現新城市的某部分與舊城的想像相連結,但大部份是他所未曾擁有的,等到他已適應這個環境以後,他終究只是個旅人,必須再往下一個新城市出發。
要付予法卓達(Valdrada)這樣一個城市,什麼樣的意義?一個建立在湖岸,猶如鏡子般的城市,城市的構造方式,點點地反映在水面上,鏡花水月,似是而非,每件發生在城市的事件,身影倒映,隨湖水盪樣,它們的眼睛相互鎖定,彼此彷彿存在,卻又消失。
用什麼樣的心情來看贊陸德(Zemrude)這個城市,它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城市,吹著口哨迎風笑;低頭走路看地上,可以從眼睛中看見不一樣的贊陸德(Zemrude),走在這個城市的街上,有綠意盎然的街景照著廢棄破敗的景象。
消失在眼睛中的城市鮑西斯(Baucis),細長的高蹺,向雲端延伸,撐起了這座城市,就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為自身在世界的缺席而凝思神往,是恨是敬或亦愛這個自然大地。世人嚮往著桃花源鳥托邦的生活,然而桃花源裡的人何嘗不會對外在的世界感到好奇呢?
凡利斯(Phyllis)包容著各式橋樑與建築雕飾特色的城市,然而它的光輝,閃耀在多年前某個女子的微笑,你的腳步跟隨著被埋藏在眼睛之內的東西,空間因人而張顯,數百萬雙的眼睛凝望著窗戶、街道、小橋,也許僅是一張白紙的呈現。城市像凡利斯(Phyllis)一樣,閃躲眾人的目光,只為那驚奇觀賞的眼睛發亮。
事物總有它一體兩面的發展性對於摩里安那(Moriana)這個城市而言,美麗的玻璃建築,晶亮透明,而繁華壯麗城門的背後,是腐朽的樑木與堆積如山的鏽蝕金屬,從這個部分延續到另一個部分,在加深它的影像視覺時,也製造了一堆垃圾。
想像之慾望
城市隱含著想像與慾望,有恐懼有歡愉,你的感受並非來自於城市所展現的奇觀雄偉,而是城市它回答你內心的問題,一種氛圍的產生飄盪在城市與人之間,慾望流露,想像飛揚,與它相連結的城市只知道離去,不曉得歸來。
了解多洛希亞(Dorothea)這個城市,就像明白工業發達,追求資本主義的心情一樣,順延被壟斷的物品,你可以知道有關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追逐著慾望的消費。
安那塔西亞(Anastasia)將人原始的慾望還原至城市的一部分,處身在此,慾望會在剎那間甦醒,環繞著你,時而邪惡,時而良善,切割瑪瑙寶石是安那塔西亞(Anastasia)人的工作,然而勞動的本身卻付予慾望的形式,當你相信自己樂在其中時,你只不過是它的慾望奴隸。每個在城市中努力工作的人,也許僅是城市奴隸的一份子。
狄斯比那(Despina)一個跟隨人慾望想像的城市,由陸路來的趕駝者,想像著它是一艘船,即將啟航帶領他遠離沙漠的船,想像著客棧裡的酒還有女人身上的髮香;由海路來的水手,想像它是沙漠中的綠洲,有著厚重白灰的水晶牆,女人舞動手臂,輕搖扭擺,面紗遮半,半裸著身體。而然每座城市從它相對立的鏡子荒漠中獲得形貌,兩者之間所見到的狄斯比那(Despina),是存在其內心的慾望之中──兩種荒漠之間的邊界城。
由想像慾望構成的城市費多拉(Fedora),其生命源自於此。每個人對於城市的想像是不一樣的,當城市建造的理想方法完成時,這樣的理想也成了過去的里程碑,城市有其生命,其活力與想像是在不斷的轉變中。其想像可能存在,但過一會兒,就再也不可能存在。
卓貝地(Zobeide)一個男人夢中想像的慾望城市,在創建傳說中:不同國家的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夢見一個女人,飛舞著長髮跑過一座不知名的城市,他們在夢裡追逐著她,在迂迴穿繞之際,失去了她的踪影。夢醒後他們出發尋找夢境之城,沒有尋著,卻遇見了彼此,他們決定建造一座與夢境相同之城,並且安排與夢境不一樣的空間與牆,防止她的逃脫。這樣的行徑讓城市染上一層醜陋的塵土,昔日的神話傳說已被遺忘,停留在新人的夢中。
二、城市的象徵
象徵之符號
馬可波羅與忽必烈,在不熟悉對方時,藉著比手劃腳的象徵性符號,在兩人之間反而更增添許多想像的空間意義。關於某地方的訊息,會讓忽必烈想起馬可波羅曾經用來表示那地方的姿勢與物品,新之事物由象徵中獲得意義,也賦予象徵一個新的意義,正如忽必烈是帝國的象徵,而帝國也僅是歷史時間點的某一個象徵而矣。當符號成了既定的象徵意義,它已失去了想像的樂趣與猜測的驚喜,變成了一種相對物品的呈現,具體容易了解,但缺少了一股生命力。
深入了解塔馬拉(Tamara)這個城市,你就會在不知覺中受到它的影響,這座城市說著你必須思索的故事,使你重返它的語句,而且當你自覺在探訪它時,你不過是紀錄著它自身用來界定自身,以及各個部位的名號,然而不論城市的真相為何?在濃重的符號下掩藏什麼,你在離開後都不會有所發現。對於生活中的事物為何你會看不見它的存在,也許是未曾仔細去思考,其真正存在的背後本質。
去過姬爾瑪(Zirma)的旅人,皆帶不一樣的印記回來,那是一個容納多元的城市,城市的本身總是過剩的,在反覆消化的過程中,總有些事物永留在心底,然而,正因如此,多剩而多餘的記憶,承載著城市,重複符號,使得城市得以存在。
如何區分一個城市的內在與外在呢?蟲鳴鳥語、輪聲隆隆其界線又在哪兒?佐伊(Zoe)一個重疊於存在每個人心中差異的城市,沒有形貌、樣式,如此個別的一座座城,則填滿這個心中之城,它的存在是一個無可分割的存在。
在海沛提亞(Hypatia)事物變化無常,它結合了青春與死亡,正義己被包裹在書本中消失,真理在外,以你所不知道的語言形成,藝術已死,然而,你卻禁固在此,無法逃離這樣的一座城市。
文字的描述無法再現城市的真實,正如萬里長城的綿延壯觀,看不見血汗死亡的苦役,在描述奧立維亞(Olivia)金鑲嵌銀的宮殿,直櫺窗戶前的孔雀時,必須回到那惡劣黑暗、滿佈蒼蠅的洞,那虛假不在字詞裡,它在事物中。
象徵之名字
忽必烈所想的城市,總和馬可波羅所造訪的城市不太相同。每個人心中有一座模型城市,它包含著一定的規範,許多城市就在這個模型城市不同程度之下的偏離而產生,一個個的名字,一座座的城市,隨著一個名字的誕生,城市也宣告死亡。
阿革勞拉(Aglaura)的居民相信,他們住在一個成長的城市名字裡,而沒有注意到在地上成長的阿革勞拉(Aglaura),追逐著一個象徵的符號,忘卻了自身存在生活的真實性,只能面對著回憶,找尋沒有相對的字詞。
林德拉(Leandra),有兩種神保護著它,一種跟隨著房子的主人,另一種跟著房子,就如同人身體經驗的痕跡,一部份刻劃在建築物,一部分跟隨著主體而遷移,雖然有形的建築物銷毀重新建構,他們並不因此而消失,並盡忠職守,像等待主人的僕人,迎接新的人家,守候與保護。
城市有了名字,就承受著它的想像形象樣貌與片斷的微光。比荷(Pyrrha)這個名字,意義就是如此,而且不會再有其他意義。
克雷利斯(Clarice)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時代的城市,遠離了原來的夢想,以另一種得意於破壞之後,享有新財富的驕傲,形構城市。城市內心深處的自我卻不認同,它挖掘著昔日留下來的繁華碎片,幻想著重構一座無人知曉的城市,然而已經發生的就無法回頭。
艾雷尼(Irene)一個站在高原邊緣可以俯瞰凝視的城市。遙遙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卻因那蜿蜒的谷底之路,而使人怯於接近,它僅是一個城市之名,倘若你走向它,艾雷尼就再也不是艾雷尼了,對人們而言,它是一個永遠遙想的城市。個人的經歷變化,相對應於一座城市,經過、深陷、離開、歸來,彷彿從中演申了許多城市之名,又歸結於其中,就像艾雷尼。
三、城市的時間
死亡之時間
死亡並非消失而不存在,而是存現在另一個範疇領域,以各種形式散佈在城市、語言及實際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是時間的斷續也是空間的隔離,記述著城市的世代遞承,因此對於活著,進行中的事物,「過去的」仍有形塑的力量。假使誕生使得存在有希望,那麼死亡便使得存在更為真實。
參與美拉尼亞(Melania)對話的人,一個個死去,又有另一個人來代替它的角色與之對話,有時候一個人又同時扮演著多種人的角色,暴君、偽善者,又複製各個角色,分派給其他居民,在歲月的流逝下角色以不再和以前一樣,儘管情節日益複雜,卻走向相同的結局,正如昔日的儒者,今日的學者。
在阿達瑪(Adelma)這個城市,所看到的是舊日己故之人的臉孔,相似的面貌,陌生的身影,它給予人一種對於死亡之人的懷念與想像,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剛抵達這裡的旅者,也像曾經他們所認識,某個已死去的人。當你達到生命的某個階段,認識的死人將比活人多,然而心靈卻距絕更多的面孔,更多的表情,在你遇上的每張新臉孔,你將為他戴上新面具,一個適合他的面具,就如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常在某個人身上,找尋著「他者」的身影。
優薩匹亞(Eusapia)一個死人創造的城市,依照他們自己的意願而建,它影響活著的優薩匹亞,地下地上,形成了一個雙子城,據說在這個城市裡,已經沒有辦法分辨誰是活人,誰是死人。
阿吉亞(Argia)容納著死亡之城,身體停止了活動,泥土替代空氣,存在地底下,人們有各自的活動空間,偶爾從地面上吹來幾許微風,隨著雜草的搖攞,隱約中彷彿聽見阿吉亞的吶喊,飄盪在風中。
勞多米亞(Laudomia)一個包含著尚末出生、生活、死亡的三重城市,活人越是擁擠擴張,城牆外的墓地也越隨之蔓延。然而未出生與死亡的勞多米亞就像是不會翻轉的沙漏兩端,每次生死的交替就是穿越沙頸的一粒沙,而且將會有勞多米尼的最後一位誕生者,它仍在頂端等待著。是否達到飽和之城,終將使城市走向毁滅,而後重生,翻轉沙漏。
四、城市的空間
天空之空間
天空被視為城市(人世)的理想、慾望、與真理的存在,天體的運行構成人們無限的想像,形成人們組成城市的原則,天空被視為一種視野,偵測觀之可知我們處身城市織理中所看不到、察覺不到的事物或道理。
優鐸西亞(Eudoxia)居民的一生,與這個城市的空間交錯,散佈在每棟建築物與空間的街道,隱含著每位居民自己生命的故事及命運的交纒迴繞。
在比希巴(Beersheba)這個城市,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有另一個比希巴懸在天上,城市最崇高的德性與情感都住在那皃,如果地上的比希巴以天上的比希巴為典範,兩座城市就會合而為一。對於天空之城人們總有無限的寄託與想像,在這個空間,熟不知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早已使原來的天空之城變色。
對於席克拉(Thekla)這個城市的空間雛形,仍建構在木板圍籬與鷹架之中,是一個可以被期待的城市,它剛起步,佈滿星子的天空就是它的藍圖,有無限寛廣的可能性。
培林西亞(Perinthia)遵照著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而建立的城市,企圖得到天空的和諧、自然的道理與天神的關愛,塑造居民的命運,卻不知如此的做法早已違背天體的運行,街上廣場到處可見跛子、侏儒、駝背與長鬍鬚的女子..等,悲慘的景象隱身背後,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天神的秩序將會絲毫不差地反應在這樣的一座怪物之城。
安德里亞(Andria)一個相信天體運行的城市,認為城市中每樣的創新,都會影響天空的樣子,在對城市做任何改變的決定前,他們會計算他們自己、這座城市,以及全世界的利害。對照著現代的都市,當人們在決定一項政策時,是否會考慮到大地能有多少的承載之心。
五、城市的意象
輕盈之意象
傳說、宗教、神話,若隱若現左右著城市的命運,城市因它而增添許多魅力,然而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並未深刻的感受到,他們建構城市,身處其中,依據著城市的形式生活著,落入城市的結構中,城市也因他們而喜悅與哀傷。
千井之城伊紹拉(Isaura),據說是建立在一個很深的地下湖之上,住在那兒的居民,不論在哪個方向,只要往地打個垂直的洞,就能汲水,但是汲水的範圍和城市的大小相同,再遠就沒有了。湖水是城市生命的意象,只要湖水不乾,城市將不死,水車轉動,居民的生命建立在當吊覽繩昇起時,滿盛水源的桶子帶著希望而上,城市也跟著輕盈,飛了起來。
詹諾比亞城(Zenobia)建立在高樁上,房舍是竹節和鋅板造成,由梯子與人行道連接,無從追問起,是誰賦予它這樣的形式?是否滿足當時創建者的慾望?在經歷許多歲月後,人世轉換,詹諾比亞城已非是它自己,它以另一個形式慾望轉換,或消抺於城市中。
阿蜜拉(Armilla)一個輕易被居民拋棄的城市,因為容易進出,流動快速,舊有的意象很快地被淘汰,在新的意象尚未誕生。
由一半歡樂,一半工作,組成的索弗洛尼亞(Sophronia),分割居民的生活,變成二個半邊城市,就如同現代人的生活一般。
奧塔維亞(Octavia)蛛網之城,它明白自身的建構,所以懂得珍惜,懸掛在深淵之上,奧塔維亞居民的生活,卻比其它城市安定,他們都知道這網只能維持這麼久。
貿易之意象
在貿易的城裡,金錢、貨物、記憶、慾望、身份、角色、生活..等,甚至整個城市,都可以進行交換,在交換的同時,各方也建立了關係,來往互動的關係變得多元與無窮。
在攸非米亞(Euphemia),這個城市中,交換的不僅僅只是金錢與貨品,而是招喚記憶交換的城市,年復一年。
克洛城(Chloe)充滿異鄉人,在目光中尋找著慾望,交換著男人與女人轉瞬即逝的夢,夢裡不須猶疑,只須感受。
進入優卓匹亞(Eutropia)看到的是許多大小相同的城,彼此沒有什麼不一樣,散佈在一個廣闊、起伏的台地上,是這些城市的總稱,當居民無法忍受生活時,全體市民便決定移居到下一個城市,像新的一樣的城市,每個人重新來過,選擇自已新的生活及扮演的角色,直至下一次的遷移。城市重覆著它的生命,居民重複著相同的場景,只是演員換了,他們以不同組合的音調,重覆著相同的台詞。
當爾希里亞(Ersilia)的居民離開爾希里亞,他們變得什麼都不是,爾希里亞也不再是爾希里亞城。離開原本居住城市的居民像是失去了根;而離開居民的城市像是失去了魂。
艾斯瑪拉達(Esmeralda)水之城,由運河網與街道網四處伸展,彼此交錯組成。從一個地方而到另一個地方,總是可以在陸行與船運之間做選擇。它是一個可以選擇與多重支配的城市。
連綿之意象
都市的蔓延吞噬著自然世界,它消費製造垃圾,將殘餘推擠至邊緣,景象重覆使得不同的都市,失去了都市名字的實質差異。最終都市成了沒有在外沒有自然,沒有一個可供逃離、脫身、反省觀照的對立面的龐然怪物。
李奧尼亞(Leonia),一個每天重新塑造自己風貌的城市,要估計它的富裕,不是去瞧每天製造買進了多少東西,而是看丟掉了多少東西,以便可以讓新的東西進駐,居民的熱情到底是在享受新奇與不同的物品,或亦是在驅散清掃自身重複不斷的不潔,才獲得歡樂?然而運到城外的垃圾圍繞著城市,隨著製造物品的精良純熟技術,更難腐化。城市每天更新,昨日的垃圾堆積在前天的垃圾,上也堆積在過去的日子與歲月的垃圾上,直至一次大災難的來臨,才能削平污穢,將一個總是穿著新衣的城市抹除,不留一絲痕跡。當廢棄物壓迫城市,無法解決時,城市只有走向滅亡。
楚德(Trude)一個沒有差別的城市,當飛機降臨後就想要離開的城市,然而離開後再抵達的城市就像楚德一樣,整個世界已被獨一無二的楚德覆蓋,無始無終,只有機場的名字不一樣。對照於現代,大概是到處可見的全球化景象吧。
普洛柯比亞(Procopia)過度生產的都市,人群填滿空間,難以移動,眼前所見不再是美麗的田野、小溪與綠草,而是一張張的臉孔,佔據了整個視線,儘管它很和善,仍勉不了等待死亡。
當城市不斷地擴大,掩沒了青草和綠地,牧羊人與羊找不到他們回家的路,成為世代街上的流浪者。在西西利亞(Cecilia)街道的安全島上,牧羊人的山羊認出了原來青草的味道。
潘塞西利亞(Penthesilea)一個只看得見城門的城市,走進之後腐蝕與破敗的建築物,鏽蝕的工廠,簡陋的商店街,讓人懷疑這裡是否是一個名叫潘塞西利亞的城市,走過一個又一個的郊區,你己經放棄去了解,在這些破爛環境的某個包包或皺紋底下,是否隱藏一個可供辨識與記憶的潘塞西利亞。曾經的繁華,在急速擴張後,只剩下殘破的景象,與一個看不見的名字。
隱匿的意象
潛藏隱匿而看不見的城市,不是目光所無法及,而是心神不在之處,是被忽略的地方。隱匿在想像、慾望、記憶、死亡的包裹之中,也許一直存在,看起來只在一瞬之間,或許在生活中的裂縫裡才能察覺到。以不同的眼光,懷抱著好奇,才能點亮心中的陽光,照耀這些隱沒的角落。
歐林達(Olinda)一個舊城與新城相交的城市,舊城隱匿在新城中,難以辨別,但是城市仍依它自己的方式持續成長。
在悲傷之城瑞薩(Raissa),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綁在一起一會兒然後解開,然後又再次在移動的各點間伸展,畫出了新穎又迅速的樣式,因此,在每個時刻裡,這座不快樂的城市,都包含了一座沒有察覺到本身存在的快樂城市。也許生活中的不快樂也隱藏著一種看不見的快樂,只是人們永遠難以察覺到。
隱含著兩種意象的馬洛吉亞(Marozia),今日如老鼠般的貪婪與未來如燕子般的飛翔,兩者都與時俱變,但是它們之間的關係卻不會變:後者正要從前者解放出來。
一個接一個,不能和城市共存的物種,都必須屈服,然後消滅。過份的屠殺物種,使得西朵拉(Theodora)這座城市,是動物王國的大墳場,在埋藏了他們的最後一隻跳蚤和細菌的屍體後,成為封閉的、無菌的城市。只能在圖書館中找尋傳說中的動物,它們甦醒重新佔據了牠們的城市。若不能珍惜本身城市的資產,最後只能落得在書中找尋昔日美好的意象。
真實的貝瑞尼斯(Berenice)是不同城市在時序上的承繼,正義與不正義交替輪流。一切未來的貝瑞尼斯,都己經在此刻出現,一層層包裹在一起,拘限、填塞在一起,無法脫身。浮沉在城市中,有時已無法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
結論: 試想作者在選擇馬可波羅的故事,作為陳述城市之佈局,會是有怎樣的意涵呢?除了義大利威尼斯這個讓人有無限想像的永恆隱喻之城外,東方總給西方一種浪漫的幻想,正如西方也塑造一個想像的世界給予東方,馬可波羅在歷史的定位上是一個溝通東西方的旅行家,做為一個說故事者,他是一個飄移的論述編造者,不僅在時空旅行,也在他的心靈旅行,更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中遊歷,飄移的住置,正對應了漂移多變的論述。在說故事者的講述下令人感動的不是說故事者本身的博學多聞或是奇異經歷,而是在他經歷每一座城市中所散發出來的人文關懷與用心,它無法冷酷地分析現實社會,卻以一種幻想和感情帶領我們去思考城市的未來,給予我們不畏挫折,勇往前行的動力。「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一樣;如果我們不與它建立真正的關係,它就只是一個名字,一個很快從我們頭腦裡消失的外在形式。要建立這種關係,我們就必須觀察這個城市,理解它的特性,它的『自我』精神,它的身分,在時間和空間的演變中形成的它的生存環境。」(《布拉格精神》伊凡.克里瑪)
|
|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