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婷
個人專輯
推文:Facebook Plurk
 
< 推理 >
< 第 7 集--未完結 >
  輸入集數 7/8
9/30/2001
奇點
 

所有的化石和骸骨已經交到生物系的辦公室,生物系的研究人員亦準備好最詳細的化驗器材。雷子震和丁宇仁也不閒著,因為他們除了要研究在遺跡內發現的書籍外,更要和地理學者討論遺跡存在地點的問題。
經過研究,他們証實那些書籍是關於絲魯溫族的種植方法的書,其中一本詳細記錄了如何在農地施行「斷水耕作法」,其餘的書籍內容他們還未來得及翻譯,王天林便和幾個地理學家來到了。
雖然經過王天林的介紹,但那幾個地理學家仍是不太相信眼前的人就是世界歷史學上舉足輕重的雷子震教授。這也難怪,雷子震雖然已經三十多歲,但光看他的一張娃娃臉,再加上他那比較細小的身材,不難令人誤會他還是一個學生,這幾個教授如此,那個「香港保險公司」的問卷調查員也是如此。
雷子震對那些地理學者說:「根據我的研究,絲魯溫族應該是在蒙古的亞熱帶雨林活動的,但現在於多寶山的礦洞發現了他們的遺跡。我想問從地理學的角度看,『板塊活動』能不能替這件事作出解釋?因為從前曾經在南極就發現了不少熱帶植物,經研究後証明是由於『板塊活動』令它們生長的位置轉移的。」
其中一個學者反問:「你不排除這個遺跡是絲魯溫族遷徙後所建立的嗎?」
雷子震說:「就現存的文獻來看,絲魯溫族並未進行這樣大規模的遷徙行動。因為從遺跡內發掘的骸骨看來,遺跡應該有七千五百年歷史,而這個時期絲魯溫族才剛剛活躍起來,無論從他們當時的技術,或是族人的數量,都是不可能作出如此規模的遷徙的。」
另外一個學者說:「若果你的假設是成立的話,『板塊活動』當然可以作為這件事的解釋,但是多寶山礦洞和蒙古亞熱帶雨林,是應該存在於同一塊陸地板塊之上的。當然,七千五百多年前是不是呢?則仍是一個謎,畢竟人類對地球的認知還是很有限。」
雷子震知道這班學者雖然已經盡了全力,但看來對這件事幫不上忙,也不好意思再打擾人家,所以他只是問多一條問題就和他們道別:「若果真的和『板塊活動』有關,那可能性有多少?」
幾個專家商量了一會,得出一個不太肯定的結論:「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吧。」很明顯的,「板塊活動」這個可能性不高。
除了遺跡地點的問題,還有另外一些問題令雷子震大惑不解的,就是礦洞和遺跡內的時間觀念,和外間地面的時間觀念有很大的差異。雖然有科學實驗証明,人在一個封閉且沒有計時用具的空間中,是會覺得時間比平常過得慢,但相差的時間只是介乎一至兩小時;可是他三次進入遺跡,三次的時間觀念都和外間有差異,而且相差的比例差不多接近六倍!但是他並沒有深究,因為第三次進入遺跡時發現的骸骨的化驗報告已經有了。
丁宇仁拿著化驗報告對雷子震說:「教授,化驗報告有了,那批骸骨果然是屬於絲魯溫族的,而且是同第一批骸骨同時期的,但是……」丁宇仁顯得有點猶豫,不知道如何才可開口說下去。
雷子震問他:「但是什麼?」
丁宇仁說:「但是這批骸骨的主人的壽命,只有十至二十年……」
雷子震問:「那有什麼問題?他們可能遭到什麼意外吧了。」
丁宇仁說:「報告內不是這樣寫的,生物系的教授指出那批骸骨的主人全都是自然地老死,但是他們的新陳代謝的速度遠比其他人快,甚至快上了六倍!」
六倍!雷子震就正是為了遺跡內的時間比外界的時間慢了六倍而煩惱,現在遺跡內的骸骨和正常的骸骨,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是相差了六倍,這令他想到,兩者會不會有關係呢?
丁宇仁拿著第二份報告問雷子震:「關於化石的報告也有了,教授你要聽聽嗎?」
「當然要,」雷子震說。
根據化驗,化石應該是一種農作物,化石的出現年代和骸骨相同,所以雷子震相信那些化石應該是屬於絲魯溫族的農作物。報告又指出,這種農作物內含一種化學成份,這種化學成份是從來未見過的,亦不知有什麼作用。
看過報告,雷子震決定回香港。既然遺跡的已經被証實是屬於絲魯溫族的,他已經不需再留在這兒。遺跡的研究就交給中國大學歷史系的研究人員進行就行了,他決定回香港,解開剩下的迷:絲魯溫族人為什麼可以有長達三百年的壽命、遺跡所在地、遺跡內時間觀念錯誤及高速的新陳代謝問題。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上一集 下一集 TOP

v7.2 Since 1999, eWriter 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v7.2。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