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介
個人專輯
網頁
推文:Facebook Plurk
 
2005/3/20 下午 03:59:58
< 創作練習-- 新年 >
慶典
附註:有點長,有點囉唆
 

  小時候的過年是有趣的,長大後的過年越來越沒有過年的氣氛。

  這是我和許多朋友聊起過年時,都會有的一個結論。回想起小時候的年節氣氛,
和現在是大不相同的,今年的過年也是。在街上已經不在看到穿著新衣服,脖子上
掛著紅包袋的小孩子。也看不到街腳巷口廟會前,那一攤攤的小吃玩具遊戲攤位。

  在我們那淳樸的鄉下,過年一直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日子,不只是可以玩可以吃
可以看更可以拿。記得很小的時候,廟口前的攤位會從初一擺到初五,各種吃的喝
的玩的,應有盡有。那時候小朋友最喜歡的就是氣壓玩具,她可是線控玩具的始祖。
那玩具可能是小馬小狗老虎之類的造型,身體中間有個彈簧型的塑膠儲氣室,尾巴
連著一條管子到末端是擠壓空氣的小球,那就類似舊型血壓計的擠壓器。只要一
擠壓,空氣進入中間的儲氣室就會漲大而將前後腳和身體撐開,放開後空氣跑回小
球裡,身體恢復原狀。這樣一擠一放那玩具的動作就像在奔跑一樣。這種會動的
玩具吸引很多小孩子去買來玩,那時候人手一隻比比看誰按的快。不過那只是早上
遊戲而已,還有中午和晚上的節目呢!

  除了這個玩具攤位之外,其他還有賣吃的攤位,例如爆米香、烤玉米、蚵仔
麵線、烤香腸、肉粽等等,而爆米香的攤位是最讓人佇足觀賞的,在最早之前,
爆米香是在一個黑黑的小房間裡進行的,她的攤位前什麼都沒有就只有一個木造的
小房間,前面用著黑布蓋著,讓人搞不清楚裡面的情況。小孩子是沒有啥耐心的,
看了一會兒就跑去玩具攤前了,而在其他攤子玩時不經意的會傳來一陣悶響,大家
也沒去管他,而在下午時那攤子前就擺了一些像烤焦的保麗龍般的方型物體。而
香味也就一下子傳了出來,溫溫熱熱的米香味四處散佈,口水都不停的流下來。
咬它一口的聲音也像吃了保麗龍一般,入口的感覺硬中帶軟甜味十足,要是放在
嘴裡不咬含著,它就會慢慢的溶解由硬變軟由軟變水狀,米香味通過鼻腔進入腦
袋瓜子裡轉啊轉的,這時候甜甜淡淡的感覺在嘴裡化開,猶如吃了龍涎香一般。

  小孩子的好奇心總是來的比較大,吃過一次之後,就會想知道在那暗暗的房間
裡,老師傅是施了什麼魔法才變出這麼好吃的東西來。那天就站在小房間前等著,
一定要看看老師傅作了什麼,只見到老師傅從從容容的進了小房間裡,就再也沒
聲息了。不過好奇心驅使,還是站在那裡等著,許多小朋友都呼喊著來這邊玩啦!
可是我並不為所動,就這麼等著等著。就快到中午時,突然碰的一聲大響。一下子
所有的物體好像為之震動,鳥兒四散狂飛,我的腦筋轟然一陣無聲,心臟似被大槌
撞擊了一下,時間好像就此停滯。然後,我哭了。忍受不起這麼一下突襲而來的
轟然巨響,小小的心臟與耳朵無法負荷,定要找到出口發洩。而這一下巨響,不只
是我,還有其他旁邊的小孩子也都被嚇哭不停。

  後來,好像因為這種神秘的氣氛吸引不了人潮,那小木房間掀開,攤位裡面的
製造機器也就顯露在外面,我也才能看到那施展魔法的機器。那機器像是小型的
砲台,中間的砲管是網狀的籠子,下面是發熱的機器,啟動時那籠子會旋轉,讓裡
面的米香平均受熱,然後老師傅就悠悠哉哉的等著,憑著它的經驗在某個時刻,
用力一扯爆線,就像覷準敵人船艦的海邊防炮台,一聲發射了∼。而每次這時候
一定會有不少小孩子和嬰兒被擊中而哭泣不止!

  中午的布袋戲祇是一個熱場的開始而已,小朋友們最期待的是晚上的那種聲光
效果。在我還讀國小一、二年級的時候,晚上的聲光效果代表著放有乾冰與霓虹燈
的布袋戲劇場。跟現在電視上的阿忠布袋戲差別不多,只不過那戲棚要大了好幾倍。
大人小孩都喜歡看布袋戲,大家拿著自家的椅子,圓凳矮凳高腳凳,紅的白的黃的
木頭的鐵的。開場前半小時就跑去先找位置,比起現在的大明星現場演唱不惶多讓!

  布袋戲開場前都會先放鞭炮謝神求吉利,這時候大人會摀著小孩子的耳朵以免被
鞭砲聲嚇著。我是怕鞭炮聲的,因為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一直被鞭炮聲給嚇著,
只要一鳴鞭炮我就心驚膽跳。記得有次在家門前,隔壁村的王厝娶媳婦兒,中午時
辦桌請客,吃飯前一定先鳴砲通知親友入席,可是這鞭炮也未免太長的些。就像現在
追求流行服飾一樣,鞭炮越長表示主人家越有品味似的,批批啪啪的一直爆下去。我
當時國小四、五年級吧,一開始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後來鞭炮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越
來越讓人心驚膽跳,最後我的心臟負荷不了衝進家裡,可鞭炮聲卻也跟著追進來,
似乎不將我嚇哭是不滿足的。我一直強忍著不去摀住耳朵,因為我認為摀住耳朵就是
認輸,我不想輸它!後來,鞭炮聲停了,可我的心臟卻還是打著高速檔狂飆著,耳朵
也一直鳴著嗡嗡的聲響,自此之後,雖然我對鞭炮的恐懼有些降低,但是卻還是無法
完全將她克服。只要每逢過年過節需要用到鞭炮的場合,我的心臟就會狂跳不已。

  在有了電影之後,晚上的節目變成了電影欣賞,而旁邊布袋戲也就慢慢的被遺棄
在一邊了。那個電視沒有幾家的鄉下地方,電影上播的不管是多麼舊多麼老的片子,
廟口前的人們笑聲哭聲罵聲總是沒有間斷,人們的情緒隨著電影內容高潮起伏,隔天
還會熱熱的討論著某部分的情節,村子裡總是充滿著那樣的氣氛。記得那時候的幾部
電影是會一直不斷的重複撥放著,只要村裡有比較大戶的人結婚或者一些慶典,就會
看到那張的大大的電影背景白布,而我們也就知道今晚又有電影可以看了。那時候最
常播的就是『亞細亞的孤兒』和『大家樂』,小孩子在看當然看不懂那些節目內容是
什麼,但是有些內容卻一直無法遺忘。後來長大一點,慢慢的懂內容之後,才知到那
些片段是什麼,對內心的衝擊也就越大。

  『亞細亞的孤兒』記憶最深的是庹宗康被戰火淹沒的那段,看著看著內心就會有
一股從遠古來的激昂熱血洶湧,對於那種慷慨赴義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勇氣欽羨不
已,而那首主題歌到現在還迴響在我的腦子裡。『大家樂』正代表著台灣當時風靡
大家樂賭博的風氣,不少家庭因此而毀滅,但也有家庭因而致富。而電影的內容是
正面的恫嚇人們不要輕易嘗試,尤其與地下錢莊的牽連太深,將會遭致殘忍的報復。
所以在我當時的內心裡也決定絕對不碰賭博與借錢這兩樣東西,也學會什麼叫做知足
與虛榮。

  不過當時也因為賭博的風行,使得很多人賭贏些錢之後就拿出來祭神慶賀,我們
也因此沾光看到不少電影。可是小時候看電影最討厭的就是前面那一段,內容是福祿
壽三仙祝賀,一開始就在一個地上放滿乾冰背景是天空的地方是道教天庭的情況,
然後有個穿清朝紅色官服帶著微笑面具的人走出,然後拿著紅色捲軸,攤開之後裡面
寫著國泰民安之類的祝賀詞,等到這段完畢之後,電影才正式開始。那時候的時間
大約是六點六點半左右,通常這時候的鄉下人都已經吃飽,不過也有晚吃的小孩子,
就拿著碗跑到廣場一邊看一邊扒著飯,與現在的電視小孩不惶多讓。

  不知不覺越寫越多,小時候的事總是讓人懷念的,似乎寫也寫不完。不過想想,
似乎自己也到了某個讓人不願留連的年紀了呢!

 

  投票 。 討論
  回覆 。 轉寄
此篇作品還沒有人討論唷∼來討論區新增一篇討論吧!      
  上一篇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