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
個人專輯
推文:Facebook Plurk
 
6/8/2006 12:56:39 PM
< 讀書心得>
侯文詠短篇小說集
附註:本篇集中討論《死亡之歌》,其他請自己留意觀看。
 

本書由侯文詠最早期的兩本短篇小說集《七年之愛》和《誰在遠方哭泣》選輯的十六篇作品而成。
大家熟悉的侯文詠文筆幽默風趣,時時惹得讀者捧腹大笑。早期的作品也許技巧未臻成熟,卻多了一分人文氣息,使讀者感受到他對人的關懷。

感受最深的是《死亡之歌》。
這是年輕醫生和中年精神病人的對話。看到病人的一句:「每個好醫生後面,都跟著一排靈魂,排得長長的,因為生前治不好病,抱了遺憾,死了要跟著自己的醫生。」不禁令我想起以前看過區樂民的一篇散文:有個病人告訴他如何分辨好醫生和壞醫生,就是壞醫生時常醫死人,後面總有冤魂跟著他,伺機索命。以為故事會循著這個方向發展,原來另有故事。
中年病人原來是一個腎臟專科醫生,盡心盡力去醫治每一個病人,誓要令病人不再受腎病折磨。因為資源有限,為了爭取購入血液透析機,他不停在大眾傳媒曝光,四處奔走籌款,終於如願以償。
可是機器只有一部,受益人始終有限,但需要的人太多,無法一一滿足。眼看著病人一個一個死去,壓力自四方八面洶湧而至,醫生抵擋不住,開始看見死去的病人跟著他。榮耀與名聲,掩蓋不了病人自他手上失救的罪惡感,自此一直發病至今。

這是令人惋惜又無奈的故事。每一個生命,不分貧富都寶貴,應該盡力拯救。經濟條件較差的長期病患者只能依賴公營醫療,可是資源有限,唯有設限,務求令最有需要的人盡快得到醫治。甚麼是「最有需要的人」?每個人的標準大不同,總之病人不會甘心自己被排擠在外,得不到優先治療的人會抱怨、指責、控訴。前線醫生不是決策者,卻承受了最多來自病人的壓力。不是想見死不救,制度所限,使醫生無法用最佳方式替病人醫治。無奈的是制度不是一個人,或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起初滿腔熱血的醫生屢次碰壁後,變得心灰意冷,對生命感到麻木,如果像故事中的腎科醫生極有使命感者,所受的打擊只會更重,漸漸推他們走向絕路。
病人原有赤子之心,願意耗盡心力去幫助病人,可是無窮的責任感碰上「有限資源」這一座大山,立即化成罪咎,重重壓在他的身上。後來儀器增加了,受惠的人多了,卻無法消弭無止無終的自責:縱使腎科病人有救,仍然有千千萬萬個長期病患者等待援手。每次他大聲疾呼要救救腎病患者,彷彿掠奪了其他病者應得的資源,彷彿聽到他們的指責,種種壓迫迫使病人最終走上自殺的路。

現實中,有些公立醫院醫生起初非常熱心,像這個病人一樣。不過經歷長期人手不足,常常超時工作、疲於奔命,也不確定未來可不可以續約之後,他們的壯志慢慢磨滅、燃盡,留下的是終日滿腔怨氣,對病人欠缺愛心,徒具技術的醫匠。
有些醫生為免病人因為缺乏資源,得不到最佳的醫療方案,決定離開公立醫院私人執業。願意付出的當然是富人,付不起費用的要留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私人執業的醫生往往是公立醫院裡資深的醫生,他們的離開使病人輪候手術/治療的時間更長,長至不可接受的地步;留下來的醫生工作更繁重,意志更容易燃盡,更有私人執業的意向,逐漸變成惡性循環。
是選擇私人執業的醫生錯了嗎?讓他們為付得起的少數得到較理想的醫療;或讓他們留在公立醫療系統裡醫治大眾,慢慢燃盡意志,哪一樣較好?專顧自己的醫生是自私,完全忘我的醫生卻會毀掉自己,相信他們在走出公立醫院時已仔細思量過,嘗試在自己和病人間取得平衡,兩害相衡取其輕。
人,始終要為自己打算。完全奉獻的醫者,難道只能在電視劇、小說、電影等虛構故事中才可找到?

喜愛封面的一句:「用筆寫下生死掙扎中的矛盾,用心珍惜每一份陌生的情緣……」
也喜愛封底張曼娟的話:「他明明知道這世界千瘡百孔,不能細究,卻一點一滴的補綴著,儘管個人的聲嘶力竭,顯得如此薄弱,到底堅持下來了。甚至還帶著微笑。」
以及郭強生的話:「他的文章跟他的人極為接近:自然、寬厚、不失赤子之心,更重要的是,時時用心、對事事皆有情。」
用以上的語句的形容侯文詠的小說最是貼切不過。
把書讀完,既感到人間的哀傷,也感到心頭一陣暖流,溫熱了我的心。

 

書籍資訊
書 名:侯文詠短篇小說集 作  者: 侯文詠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 10/1/1996
頁 數:327 頁 定  價:$ 200
  投票 。 討論
  回覆
轉寄
         
  上一本 下一本 TOP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