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季秋
個人專輯
5/26/2005 1:54:10 AM
< 每日一課。解字 >
諧音的妙用
附註:
 

諧音的妙用

漢語多同音詞,故諧音便應運而生。
諧音大大迎合了漢族人喜比附聯想的心理特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春節時許多人家門上會將「福」字倒過來貼(福到),吃團圓飯的飯桌上一定有魚(年年有餘),在新婚夫婦床上撒「棗子」「花生」「桂圓」「蓮子」(早生貴子)等。

將諧音嵌入歇後語中,能使文句顯得機智靈巧,一語雙關。
如,「癩痢頭打傘─無法(髮)無天」、「隔窗吹喇叭─鳴(名)聲在外」、「烏龜爬門檻─但看此一翻(番)」、「外甥打燈籠─照舅(舊)」、「挑水的回頭─過了井(景)」、「四兩棉花─彈(談)不上」等。
歇後語本來就是謎語式的格言,在歇後語後面的謎底中再嵌入同音異體的漢字諧音,更是謎上加謎,亦莊亦谐,曲盡意趣,妙不可言。

清人所創笑話《嘲不還席》說,有賣韭、賣蒜、賣蔥、賣白菜的四小販,常輪流作酒會,獨賣白菜者一直白吃,從不回請,時間長了,其他三人相約用言語去譏諷提醒。一日酒會,三人同聲說「今日此飲,須唸酒令助興,句首第一字務必是自己所賣之物,不能連句者當罰。」
言畢,賣韭的說「久飲他人酒。」(久谐韭)賣蒜的接著說「算來不可當。」(算谐蒜)賣蔥的緊接著說「聰明人自知。」(聰谐蔥)賣白菜的厚著臉皮也很快地接著說「白吃又何妨。」前三者就巧用了諧音,對賣白菜者進行了嘲諷和激刺。

清代文學家紀昀學識淵博,性格詼諧。任兵部侍郎時,一天到尚書家作客,同座的還有某御史。巧一隻狗從廚房走出,二人故意問紀昀「是狼是狗?」(是狼谐侍郎)紀昀忙回答「是狗。」尚書追問「何以知之?」紀答「狗與狼有不同者二:一則视其尾之上下而別之,下垂是狼,上豎是狗(上豎谐尚書);一則视其所食之物而別之,狼非肉不吃,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遇屎谐御史)。」
這裡,以諧音替代了面對面的咒罵侮辱,這種間接的謾罵方式比起正面的對罵,要文雅得多也有趣多了。

 


 
       
  上一課 下一課 -- TOP --

v7.0 Copyright 2005 eWriter 伊的故事,版權所有,轉載必究。建議調整螢幕解析 1024X768。
站內文章內容請勿重製、盜取及非法使用,謝謝您的合作!